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治 >

细菌性痢疾

发布时间:2015-05-26 11:30 发布人: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知识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由志贺氏菌属引起, 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据1994年~1997年的监测资料表明,我国年报告病例在60~85万,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病死率为0.04~0.07%。
    志贺氏菌属主要引起细菌性痢疾,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非典型及中毒型三种。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非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婴儿多见。多无全身中毒症状,不发热或低热。腹痛较轻,腹泻1日3~5次。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含少量粘液,但无脓血。左下腹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
    急性中毒性菌痢起病急、发展快,体温可达40℃以上。小儿患者早期出现烦躁、惶恐、谵妄和惊厥等。少数患儿可表现抑郁,如嗜睡、精神萎靡、昏迷或半昏迷等,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小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发病初期肠道症状不明显。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脓血便频繁,循环系统症状明显。
    (二) 慢性细菌性痢疾:可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迁延未愈,或开始症状较轻而逐渐发展起来,且病情迁延达两个月以上者。
    细菌性痢疾的带菌者有三种类型,即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后者是菌痢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危险性更大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可以做到以下几条:
    (一) 预防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传染源管理
    急性、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急性病人应隔离治疗。由于志贺氏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
   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三) 流行期措施
    医疗防疫单位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做好病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接到疫情报告后,卫生防疫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四) 灾害影响
    洪涝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坏,特别是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饮食的卫生条件恶化及居住条件较差。灾后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很大。水灾后局部地区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应该特别提高警惕。
    从我国1991年水灾时的情况看,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的努力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但是从一部分实验室的报告来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仍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