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治 >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发布时间:2007-03-13 18:50 发布人:

[概述]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前者以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大主要表现;后者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为特征。登革出血热死亡率高。发病高峰为7~9月。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多,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属中医“湿温”范畴。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为6日。 
    2.登革热:病程经过分为发热期、缓解期、出疹期。
(1)发热期: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伴寒战或畏寒,头身、骨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及胃肠道症状。
(2)缓解期:一般于第4日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减轻。
(3)出疹期:于病后2~5日出现全身皮疹,并再次出现高热。皮疹一般于1—5日内消失,体温也随之正常。
    3.登革出血热:病程经过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体温高达40℃以上,伴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和皮肤淤点。
(2)休克期: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病后2—5日,持续l一2日,可出现消化道出务,皮肤淤斑。此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
(3)恢复期;休克、出血控制后病情迅速恢复。

[诊断]

    1.有流行病学资料。
    2.上述特征性临床症状及体征:高热、皮疹、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或高热、皮疹,皮肤、消化道出血,休克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蛋白或管型。
(3)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具有特异性。
(4)病毒分离有助确诊。
    4.登革热应注意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鉴别,登革出血热应注意与流行性出血热鉴别。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
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淡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氟兰10克、半夏10克、淡豆卷15克、板蓝根30克、生石膏(先煎)60克、滑石30克、甘草6克。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山栀10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0克、元参15克、紫草15克、山地榆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人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熟附子10克。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扁豆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石斛15克、神曲10克。

[预防与调养)

    1.隔离病人。
    2.灭蚊、防止传播。
    3.注意休息.多饮水及清淡易消化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