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措施,预防蚊媒传播的登革热、裂谷热
发布时间:2006-06-14 16:14
发布人:
    今年9月份,裂谷热疫情首次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报告确诊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至10月9日,也门卫生部报告发病321例,其中死亡32例,;沙特阿拉伯卫生部报告291例,其中死亡64例。——在原来没有该病的阿拉伯半岛发生了流行,这直接威胁到临近的亚洲及欧洲地区。沙特阿拉伯南部的加赞地区,隔红海距非洲大陆海岸仅约300公里,是沙特最为落后的地区,目前正值一年中最为炎热和潮湿的季节,加之近日连降暴雨,蚊虫大量孳生,蚊子密度增高,灭蚊工作大受影响,那里的居民主要靠打鱼和畜牧为生,住的是用树枝搭建的简陋小屋,由于天气炎热,夜间人们通常在户外休息,以至受裂谷热感染的人数不断上升。这种病毒性出血热可导致动物和人的严重疾病,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因牲畜减少而导致的经济下降问题。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呼吁97.5万美元以支持国际社会控制和预防也门裂谷热疫情的努力。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合作伙伴目前的任务是:为政府提供有关该病的信息,组织现场调查以确保控制疫情蔓延措施的实施;探讨如何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效治疗病人;为公众提供健康教育信息;采取措施保护高危人群(实验室技术人员、兽医等)。
    裂谷热原发于非洲肯尼亚裂谷地区的羊群中,科学家1930年首次从绵羊体内分离到病毒,1977-1978年在中东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和山谷中首次出现大批家畜和人群感染,约600人死亡。1987年,首次在西非流行,与建造塞内加尔河工程导致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改变了动物和人类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病毒传播给人类有关。1997-1998年曾在肯尼亚和索马里暴发。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2-6天后,突然起病,发热、头痛、肌肉痛、背痛,部分病人可发展为颈硬、畏光和呕吐,大多数病例表现相对轻微,少部分病例发展至相当严重程度,可出现眼病、脑膜脑炎或出血热。出血热表现为起病后2-4天,病人出现严重肝病,伴黄疸和出血现象,如呕血、便血、进行性紫癜(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牙龈出血。仅表现为眼病或脑膜脑炎不容易发生死亡,出血病例病死率大约为50。实验发现抗病毒药病毒唑(Ribavirin)能抑制病毒生长,但临床上尚未有评价。轻型裂谷热病例症状轻微,病程短,不需要特别治疗,严重病例的治疗原则是支持疗法。
    裂谷热多发于炎热潮湿季节。病毒主要经蚊叮咬或接触传染动物传播给人,但也可以由于蚊虫叮咬或接触受到感染的动物血液、体液或器官而传播到人,通过皮肤破损、或通过被污染的小刀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感染,气溶胶吸入传播可导致实验室感染。
    在疫区免疫接种易感动物是预防控制裂谷热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已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供兽医、实验室人员使用,但尚无商业性疫苗。
    控制、降低蚊媒密度能有效预防疫情传播蔓延。个人防护是重要和有效的,穿防护衣如长衫长裤,使用蚊帐和驱(杀)虫剂,在媒介蚊咬人高峰时间避免户外活动。抓病畜时特别谨慎,采集和处理疑似或确诊的裂谷热病例标本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隔离治疗病人等可以有效预防裂谷热病毒感染。
    在传统疫区非洲以外的地区发现裂谷热疫情,意义非凡,应确定是否新病毒引入或以前就有病毒而仅仅现在才引起公共卫生当局注意,开展生态学研究确定触发疫情暴发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无论如何,在原来没有该病的阿拉伯半岛发生裂谷热流行,直接危险到临近的亚洲及欧洲的其他地区,同时警告人们,只要媒介存在,条件适合时,裂谷热病毒传入新的地区就有可能引起动物、人间流行。裂谷热很可能如登革热一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登革热、裂谷热等输入性蚊媒传染病,我国目前的预防控制策略应该是:控制传入、及时发现疫情,长期控制媒介密度使之维持在不至引起疾病暴发的程度;限制进口:疫区牛、羊及制品;加强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和交通工具的检疫工作;杀蚊灭蚊防蚊,降低蚊媒密度,尤其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加强监测,发现疑似疫情,及时报告并调查处理控制疫情。
    当蚊媒传染病如裂谷热局限于个别地区流行时,加强检疫工作,有可能避免或延迟疾病传入非疫区,而当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广时,由于全球贸易和运输交通、人员流动激增,消除了天然屏障和地域边界,便利了蚊媒等生物流动,任何地区要防止蚊媒传染病输入几乎防不胜防,加强本土灭蚊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清除传播媒介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罗会明 许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