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健康管理 >

体检,给身体一次年终犒劳

发布时间:2013-12-13 10:16 发布人:

岁末年终,劳累了一年的您应该给自己的身体来一次“年终总结”。许多企业、单位也往往在此时组织体检,各大医院体检中心一场忙碌。专家建议,体检是对身体的最好犒劳方式,但一定要避免认识误区,选择适合的体检方案。  

误区一:年轻人可不做体检  

【现象】南京5岁小女孩患恶性淋巴瘤,郑州23岁白领经常吃凉皮、麻辣烫患胃癌,26岁女青年患胰腺癌等;香港8岁小书迷患颈椎病。韩国学者调查发现:12~19岁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增加。  

专家辩误:30岁以下一至两年体检一次  

现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加上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视频安全的影响,亚健康状态较多。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中才多发的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建议30随你以下的年轻人两年或每年做一次体检。  

误区二:感觉良好躲避体检  

【现象】据统计,在团队体检单位中,每年大约有20%的人逃避体检。有的人感觉良好,觉得没病,不需要体检;更多的人怕体检出病来。  

专家辩误:及早预测及早干预  

一些身体隐患,在体检中早发现迹象,及早预测、干预治疗,可延长生命。例如,老年痴呆症,即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目前没有特效疗法,一旦患病,生命大多只剩下五年左右。但此病在体检中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延长寿命15年以上,且生活质量较高。  

误区三:体检部位项目不清  

【现象】在自选体检方案时,有人存在不合理的项目搭配,比如同时选择“胸片+胸部CT, “肝胆彩超+肝胆CT”, “血清HP抗体+C14C13呼气试验”,“胃镜+C1413C呼气试验”等等,造成资源浪费。  

专家辩误:各年龄段体检侧重不清  

体检方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年龄段上,建议30岁以上增加骨密度检查,女性要查乳腺、宫颈;40岁以上应注重高血压、糖尿病、男性前列腺;50岁以上应注重心脏彩超、脑CT或核磁共振(MRI)、脑血流图(TCD)、心电图、冠心病指标等。其他比如颈腰椎不好的,可选择X片、CTMRI;有骨关节病变的,可选择MRI  

误区四:去年体检过的项目今年不用体检  

【现象】某位病人体检发现肝上有个小结节,可能是钙化灶,没管它。第二年体检时发现结节明显变大,进一步检查,最终确定为癌变组织。  

专家辩误:既往史和以往的阳性结果需重点监测  

一年的时间可能有很多生理病理变化,特别是既往病史和以往体检的阳性结果。上一年有些轻微的病变指标,今年就可能加重了;上年体检出现的较明显的病变,今年也可能消失了。纵向比较有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结石、囊肿、血管瘤、结节、实质性病变等都需持续观察。  

误区五:对空腹的认识  

【现象】体检时应空腹,有人错误的认为,一餐不吃即为空腹;有人认为空腹就是不吃饭但可以水。  

专家辩误: 不当影响体检结果  

体检空腹标准是,前一晚8点钟以后不进食饮水,第二天起床后也不吃不喝。空腹12小时以上或8小时以内,体检各项指标可能会偏低、偏高,造成假象,夸大或 病情。只有一下情况例外,需要服用高血压药、糖尿病药、心脏病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等,可在体检前饮水,但要尽量少,刚好把药吞下即可。  

误区六:一起比医生更重要  

【现象】不少病人对超声、放射等机器很信任,而对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等体格检查方法表示怀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  

专家辩误:仪器与医生结合更准确  

      体检方案多种多样,价格有高有低,但医生仔细体格检查不可缺,如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一些包块等都可通过触摸发现。有些心脏疾病在心电图未反应,但听诊可发现。需要将医生的体格检查与检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才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