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主题 > 慢性病防治 >

免疫空白——传染病的“黑洞”

发布时间:2006-06-14 16:15 发布人:

常规免疫,是指按国家标准的免疫程序应用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及乙肝疫苗对1岁以下及其他特定年龄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以预防及控制儿童结核病、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麻疹及乙型肝炎的发生。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各级计划免疫工作者长期的艰苦努力,我国常规免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分别于1998、1990、1995年实现了以省、县及乡为单位四苗覆盖率85的目标,有效地保护了儿童健康。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常规免疫接种率水平亦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未能达到85,甚至个别地区存在免疫空白。所谓免疫空白,是指常规免疫疫苗免疫接种率较低,在人群中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屏障,造成易感人群的不断积累,从而存在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譬如,1998年2月在广东省某镇发生了麻疹暴发流行,疫情波及14个自然村,发病12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其原因是所有适龄儿童没有按免疫程序进行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从而造成易感人群积累。又如,目前针对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其接种率水平远低于常住儿童,以致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出现了流动儿童麻疹的暴发流行。如1994—1997年间,在某大城市流动人口中发生9起麻疹暴发流行,占同期所有麻疹暴发的64.2。

      免疫空白的存在范围不一,可能很局限,仅一个自然村接种善较差;也可能分布广泛,如整个县接种率水平均未能达到要求。免疫空白的成因较为复杂,譬如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计划免疫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工作难度较大,接种率水平不能保持,从而在一定地域范围形成免疫空白。又如,由于流动人口预防保健意识较为淡漠,加之其他因素,很多流动儿童家长不会主动寻求免疫服务,甚至拒绝免疫接种;很多超生儿童家长由于不愿暴露儿童出生情况,而不愿接受免疫接种……于是,在这些儿童群体中出现了局部免疫空白的现象。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由于冷链设备破损严重,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出现滑坡,常规免疫接种率明显下降,使局部地区也出现免疫空白。免疫空白的存在,预示着与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尤其对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挑战和威胁。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免疫空白,将无法实现“九五”期间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90的目标,亦无法保证常规免疫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持续下降,进而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损失。

      消除免疫空白区,首先要加强常规免疫,必要时辅以强化免疫。城镇地区至少每月应提供一次免疫服务,其它地区每年免疫服务不应少于6次,同时加强基层人员培训与教育,提高家长计划免疫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冷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