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三句话
生活中,有的领导的讲话,听过了,也就忘了。相反,有的领导的讲话,听过了,却像扎了根,想忘也忘不掉。焦裕禄就是后一类干部。他有三句话,50多年过去了,仍如挺拔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郁郁葱葱,沁人心脾。 这三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是焦裕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表现出他对事物的认知观:要打虎,须上山;要真味,吃头馍。正是这种认知,使他对兰考县情了如指掌,以至对盐碱地的了解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都目瞪口呆。因为,他抓一点碱土,放在嘴里品尝,居然能分辨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这样的差异。而焦裕禄的这句话,通过媒体的报道,50多年来,一直在国人中间流传、拓展。 “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是焦裕禄在挖水渠时的写照。当时,在兰考斗“三害”的关键时刻,没空吃饭,就就着河水,啃着干粮,以补食添劲。为此,他编了这首类似歌谣的顺口溜。时至今日,这首歌谣仍在兰考的一些村庄流传着。 “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使焦家唯一走上政途的焦裕禄之子焦跃进终生难忘、毕生践行,以至在他担任杞县县委书记时,家里要装电话,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不赞成,认为这样儿子会因此少到一线调研。直到后来电话越来越普及,她才不提这件事了。正是这句话,使焦跃进明白了为政“接地气”的方式方法。 无疑,焦裕禄的这三句话,都是生活中的大实话。但这样的大实话,却有着不凡的说服力与表现力,甚至,这样的大实话,还有些让人如沐劲松翠柏浸润的味道:虽非奇翠,却很养眼;虽非润玉,却沁人心脾。 这样的大实话,实是生活中的善言。善言者,既非“音以比耳为美”,更非“色以悦目为欢”,而是“蕴蓄则韵流神外,发露则意尽言中”,以似尽之形,言无尽之神。一句话,是古人所言的:“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 善言不在句长,而在意长;不在字多,而在意殊;不在暴青筋,而在口语化;不在喷唾沫星子,而在能入耳入心。可以说,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故能让人听而难忘,记而能长,似桐如柏,挺拔常青。 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充满了泥土味。有泥土味就有生命力。可以看出,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句句蘸着土汁,字字散着土味,让人听着顺心,思着顺意,虽以深表,却以浅貌,颇有造化入口语、口语夺造化之感。这样的善言口语,看似点滴无奇,实则江河东去,不仅“波流将月云”,而且“潮水共星来”。让更多的人认可、践行,追寻、圆梦,甚至使“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富有哲理音。有哲理音就能传得远。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实践第一的观点、生存法则的道理、联系群众的方法,尽显其中。且这种显,是藏而显、隐而见,是意在辞外、理在辞中,让人闻之足感,品之足香,用之足功,传之足诚。这,正是这三句话的奥妙之处、魅力所在:妙于言有尽,奇于意无穷,时久而味浓,日久而亦新。 焦裕禄的这三句话,之所以传得久、走得远,除了充满“泥土味”、富有“哲理音”外,更重要的是焦裕禄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而非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一年零四个月中,踏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而且雨下得越大,越冒着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树叶,带着技术人员追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目的是弄清兰考水道;即便是在病重期间,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因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的所作所为,让人真正感到:心如日月者,其言、其行必有日月之光,哪怕话很平常,也能显示出不平常;即便言谈中没有半点令人可圈的手势,也能深深打动人的心房。这是人品的力量,道德的功勋。 概言之,焦裕禄的这三句话,就是用群众的语言讲心里的话。当然,这样的群众语言,并非是群众日常语的克隆,而是经过自己大脑加工提炼后具有规范化、逻辑性的群众新口语。这样的新口语,由于新,而更显鲜活;由于鲜活,而更具生命力,从而,不仅能流行于当时,更能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