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疾控信息 > 国内国外 >

医疗服务加速释放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2-11-14 10:59     发布人:    阅读次数:

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赖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赖于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整体效率的提高。10年间,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已经破冰,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医改,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持续改善。   

■医疗资源不断扩充和优化   

5年前,福建省厦门市海昌区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在一个临时租用的二层小楼里,占地面积不足800平方米,环境和设备都十分简陋,只有16名职工,多是具有中专学历的老大夫。2007年,海昌区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为中心建造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四层建筑,配备了彩超、X线机、全自动生化仪等医疗设备。该中心主任林登科说:“中心现在已有53名职工,60%的人都有本科以上学历。”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介绍,该市财政共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和设备配置工程。目前,厦门岛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积均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所有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百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均已建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医改三年间,中央累计投资630多亿元支持建设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和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各地在改革中通过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城乡对口支援等,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据卫生部统计,全国县级医院入院人数由2008年的3353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4981万人次,占全国入院人数的比重由29.2%上升到32.6%  

优质医疗资源也在努力释放更大的能量。“北大医院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医院,几乎全部硬件改造工程都是在最近10年里完成的:2002年建成外科大楼,2008年建成内科大楼,2011年完成妇产科装修改造,2012年启用新门诊楼。医院从住院条件到门诊条件,都实现了历史性的改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  

据统计,2011年,公立医院承担的诊疗量达20.5亿人次,入院人数为9640万人,分别较前一年上涨了8%11%,部分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已降低至10天以内。各地还逐渐打破医疗资源按财政横向配置的方式,开始探索托管、建立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院办院管等相对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技术进步造福患者成就医生   

10年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常务副主任戎龙还是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住院医师,那时的他就发现,被送到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基本上都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治疗需要切掉大半个胃甚至整个胃,术后还要长期化疗,不仅生存率低,生活质量也不高。“现在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我们已能在内镜下通过局部切除癌变的黏膜实现肿瘤的根治,所需费用只是普通手术治疗的1/10,既为患者保住了胃,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戎龙说。(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时下,像戎龙做的这类微创手术有的已有了更立体、更直观的“3D版”。更多的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开颅手术用上了三维导航,人脑禁区得以突破;淋巴瘤从绝症到可治愈;中医治疗胰腺癌有望取得进展;大脑中装支架,颅内病变也能介入治;手术治疗帕金森,让患者“颤抖”消失;实验室培育人体器官,缺陷器官或将可以替换;CT技术、MR成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   

让医生们更为感慨的是,由于网络的发展,借助远程医疗,他们的技术可以走出大城市大医院,去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更大的价值。相对于待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医生们从这种创造健康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  

如果说诊疗手段的进步让大医院的医生有了施展能力的更大舞台,那么基层医生则更多地通过理念更新,为百姓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门诊主任葛彩英在该中心工作已有15年。在过去的10年里,身为一名社区医生,她不仅完成研究生学业,多次被送到大医院进修,还得到了赴香港、台湾、新西兰等地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今年在台湾参观学习时,他们社区医院开展的慢病管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医院后,葛彩英立即制订了健康教育计划,让门诊护士长负责每月组织两次社区居民健教活动,并计划长期延续下去。“既控制疾病,又分享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公立医院大步告别以药补医   

在沈阳市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孩子来看智齿感染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3天的药量包括头孢曲松钠9支、生理盐水3瓶、甲硝唑3盒,一共花了13.3元,如此低的费用让她“简直不敢相信”。早在20079月,和平区就率先在全省实施了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并对480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利患者。截至目前,该区财政投入已超过1亿元,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弥补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所产生的收入缺口。   

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起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正在告别以药补医机制。如今,基本药物制度已在基层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还在持续向上延伸。2011年,全国共有19个省(区、市)的600余所县级医院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基本医保补偿和控费作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取消药品加成,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到2013年,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同时,各地也在大型公立医院启动医药分开探索。北京友谊医院自今年71日起实施医药分开改革。2个月后,门诊医保患者次均费用降低70元,次均药费降低102元;由于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服务效率,在政府补贴不变的情况下,该院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青海省西宁市卫生局医改办副主任赵文琦介绍,自今年41日起,该市5所市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4~9月共计让利患者药费1125万元,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期下降8%,门诊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同期下降36.1%  

多项改革措施联动,正使公立医院向公益性回归,使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持续缓解。  

今年730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组发布的国家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评估情况显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政府财政补助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平均增长率高于改革前的2007~2009年。政府投入与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考核指标突出公益性。公立医院筹资机制发生变化,药品收入对医院的贡献逐步降低,以药补医的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与改革之前的基线调查相比,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认为医疗费用较贵和很贵的比例低于改革前,尤其是住院患者,持此观点的比例比改革前低10~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