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疾控信息 > 国内国外 >

糖尿病防治 亮出“中国证据”

发布时间:2014-05-14 14:56     发布人:    阅读次数:

我国正面临糖尿病“井喷”的态势,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群糖尿病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上有何特点?510日于京举行的’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上,与会专家就糖尿病防治亮出了“中国证据”,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及时诊断率偏低  尤需加强早期筛查和防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人口,其中90%2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46%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近半数患者是通过调查和相关研究诊断出来的,而非主动就医。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内分泌科毕宇芳教授说,与全球调查相比,我国成年人群中没有得到及时诊断但实际已患病的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   

毕宇芳援引该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开展的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数据说,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其中在调查前已诊断为糖尿病的仅为3.5%,而通过此次调查新诊断的患者为8.1%。该研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包括慢病检测网络162个监测点,选取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18岁及以上成人9.8万余人。   

专家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尤其需要加强早期筛查和防控。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早筛查、早防治,尤为重要,针对这一人群,空腹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东西方发病机制无本质差别  目前无需采取特殊防治方式   

2013年发表的一项大型荟萃研究,观察了胰岛功能与胰岛素敏感性的族裔特征,纳入白人、黑人和东亚人群受试者3813人。研究显示,各种族人群从糖耐量正常进展到糖调节受损的过程中,都有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焱教授认为,中国汉族与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相比,在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但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上面并没有显著差别,“依然是胰岛素抵抗基础上的β细胞功能减退,或β细胞功能减退伴随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尚未发现有第三种病理生理学基础”。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糖尿病联盟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球通用,糖尿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分类和治疗方法并没有根据东西方人群有所区分。   

“现有的研究证据不支持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的治疗与西方国家人群存在显著差别,因此目前中国人群不需要采取特殊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李焱说,“从中国大庆研究、芬兰和美国的研究结果来看,生活方式干预均可长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进展。”   

毕宇芳同时提醒,与欧美人群相比,体重指数(BMI)水平相同的亚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肥胖在中国人群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日益增加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有效干预最佳时期在前6  干预措施见效需“漫长坚持”   

“对付糖尿病的根本出路是预防,预防干预越早效果越好。”结合始于1986年、现已随访患者超过20年的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总结出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自然病程特点,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教授说。   

据了解,在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1986~2009),577名糖耐量降低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及生活方式干预组。根据1986~1992年与1993~2009年糖尿病发病年增长率比较,可以发现糖耐量降低患者恶化为糖尿病主要在前6年。“这提示我们,有效干预的最佳时机在早期。”李光伟强调。   

“糖尿病防治能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及死亡,但看到效果可能需要逾10年的漫长等待。”李光伟说,在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中,随访8年后开始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随访20年的严重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6.2%9.2%。随访20年时,干预组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是从研究开始后的12年才出现,20年随访中出现17%的差异,但在随访23年时才出现统计学差异”。